最近不少朋友盯着科技股回调犯嘀咕,私下问我:“帮主,你看AI那堆资本开支,又是OpenAI跟甲骨文签3000亿,又是英伟达投1000亿,是不是太狂热要凉了?手里的科技票该拿还是该跑?”
我是帮主郑重,做了20年财经记者,专跟大家唠中长线的门道,今天就借着高盛刚出的研报,把这事给大伙掰扯清楚——咱们别被“巨额投资”的数字吓着,这AI的钱,还远没投到头呢。
其实市场担心也正常,毕竟最近科技股回调,加上AI领域动辄上千亿的投资砸出来,难免有人觉得“是不是炒过头了”。但高盛的研报直接戳破了这个顾虑:现在的AI投资,压根不算狂热,反而还在“打底”阶段。
为啥这么说?咱们看个历史对比就懂了。以前那些改变时代的技术,比如铁路、电气化、IT革命,它们投资最猛的时候,占美国GDP的比重能到2%-5%。可现在呢?美国AI投资占GDP还不到1%,连历史高峰的零头都没到,这算哪门子狂热?
而且这钱投下去,不是打水漂,是真能赚回来。高盛算过一笔账,生成式AI全面铺开后,光给美国企业带来的资本收入就有8万亿美元,乐观估计能到19万亿,就算悲观也有5万亿,比现在投出去的钱多多了。更别说还有海外市场、新兴业务,甚至未来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潜力,这些都还没算进去呢。
有人又问了:那这投资能持续吗?会不会投着投着就没动力了?
高盛也把底给漏了,核心就两点。一是生产力提升肉眼可见,现在企业用AI,平均能提效25%-30%,未来10年美国整体劳动生产率都能提升15%,就像当年电气化取代蒸汽机,这是实实在在的红利。二是算力需求根本刹不住车,AI模型一年能涨4倍,可算力成本一年才降40%,需求跑得比成本降得快多了,就算能效提升,也填不上算力的缺口。只要这需求在,投资就停不下来。
咱们A股投资者怕科技股回调,其实就怕AI这阵风刮过去。但帮主跟了20年财经,见过不少技术风口,真正的大趋势从来不是一阵风。AI现在就像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看着投资热闹,实则才刚进入产业落地的初期,短期回调不过是市场歇脚喘气。
所以别盯着短期那点波动慌神,中长线看,只要算力需求还在涨、生产力提升的逻辑没变,AI的资本开支就还得往前推,科技股的主线行情也远没到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