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10月2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日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面深化应用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深圳召开,这是教育部对深圳教育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工作的充分肯定。
顺应教育数字化的浪潮,深圳各校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以技术重构课堂、以数据优化教学、以协同链接资源。从校园到社区,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从湾区课堂到雪域高原,一张全域覆盖、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网络正在深圳加速铺开,让数字技术为每一间课堂注入新活力。
平台融课堂,智慧激活学习现场
在罗湖外语学校,走进任何一间教室,都能看到“三屏系统”(内容屏、互动屏、学生屏)闪烁联动。教师在互动屏上批注,学生屏上即时回应,形成双向实时反馈。罗湖外语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教师通过平台资源构建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形成“网络空间+课程体系+新型技术”的混合学习场域。
在项目化学习课程《穿越千年的数字相遇——数智化博物馆策展行动》中,学生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数字展厅资源,策划主题展览。从资料查阅、展品筛选到数字化呈现,学生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实现“做中学”。
这只是深圳数字课堂的一个缩影。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率先实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与地方教育云互联互通,将近3万节本地优质课程一次性接入国家平台,建设全国首批城市频道之一。全市897所中小学全面接入“深教AI”系统,教师可一键调用国家平台资源、生成教案,实现了从“能用”到“善用”的跨越。
数字化让课堂更“聪明”,也让教学更精准。
宝安区宝民小学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三链六步”教学模式,实现课前诊断、课中探究、课后评价的闭环式教学。
而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教师利用国家平台资源,与肇庆市广宁四小学生共上一堂《AI的奇思妙想》,用“云端双师课堂”打破空间限制,让创新在课堂中生长。
在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同样赋能精准教学。博伦职业技术学校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深度融入首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专业课程。
这些课堂创新背后,是深圳教育持续增强“所能”的努力——通过AI、5G、云计算等技术重塑教学流程。全市已建成智慧教室超3.5万间,智能终端普及率超过95%,让“智慧课堂”从概念走向常态。
课堂进社区,教育延伸成“终身学习”
智慧教育的触角,不止于校园。
在福田区园岭街道儿童友好党群服务中心,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已融入社区生活。园岭党群服务中心以“教育无边界”为理念,深度整合国家平台“家庭教育大讲堂”“银龄学堂”等模块,构建覆盖青少年、家长、老年群体的全龄段终身学习体系。
“无界教育护航成长”父母学堂系列活动中,专家团队结合国家平台课程开展讲座,现场设置智慧教育体验区并配备指导人员。每周资源推送、每月融合讲座,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服务,单场活动覆盖居民800余人次。
让“智慧教育”从课堂延伸,不仅让技术赋能课堂,更让学习成为城市的日常。
跨越山海,智慧教育的“深圳方案”
教育数字化的意义,还在于让优质资源“上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在西藏林芝市八一中学,深圳教师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双师课堂”,将名师资源与AI技术引入高原课堂。
信息课上,教师依托国家平台资源设计“藏历日期换算程序”“藏式建筑图纸绘制”等项目,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编程与算法思维。人工智能课上,教师使用“深教AI”平台生成个性化教案,通过语音答题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数据驱动—精准赋能—文化共生”的教学新模式。
“深圳经验”也在持续外溢——从广西百色到新疆喀什,深圳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名师课堂、课程资源和教师培训,实现“送教变长教”“资源共建共享”。这种跨区域协同让数字化改革成为教育均衡的加速器。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