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不想掉队?掌握这“30%”就够了
创始人
2025-10-31 23:16:12
0

朋友,你是否也曾感到,这个世界的变化快得让人喘不过气?

AI、大数据、区块链、机器学习……这些词汇天天在眼前晃,好像不懂点技术,明天就要被时代抛弃。想学吧,又觉得面前是座高不可攀的技术大山,光看那些厚厚的编程书和复杂的术语就头大,不知从何下手。

别焦虑!今天带来的这本《数字思维》,或许能给你一颗“定心丸”。这本书的核心观点非常鼓舞人心: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普通人完全没必要成为技术专家。你只需要掌握各个关键领域大约30%的核心知识,就足以构建起应对变化的“数字思维”,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甚至抓住新的机遇。

这就像学一门外语。想成为文学大师可能需要掌握上万个单词,但若只是想在国外顺畅地旅行、点餐、问路,学会最常用的那三五千个词(差不多是30%)就完全够用了。

那么,这关键的“30%”具体包括什么呢?这本书将其梳理为三大板块:协作、计算和变革。我们来用大白话拆解一下。

01

协作:学会和机器做同事

以前,电脑手机是我们的工具。但现在,AI正在快速成为我们的“同事”。想和这位新同事相处愉快,你得懂点它的“脾气”。

●它很“直”,不会拐弯:书里有个有趣的例子,一位教授和AI助理邮件沟通安排会议,来回改了几次时间都没成功,教授很恼火。问题出在哪?出在教授用了太多模糊的人类社交语言(比如“希望这次时间能定下来”),而AI只能理解清晰、明确的指令。所以,与机器协作的第一课是:把它当机器,用精确的语言下达指令,别指望它能理解弦外之音。

●了解它如何“学习”:你不需要会造AI,但最好知道AI背后的“机器学习”大致是怎么回事。它就像教小孩认猫狗:你给它看大量标有“猫”或“狗”的图片,它自己会总结出猫狗的特征,下次见到新图片就能认出来。它通过海量数据“训练”自己,从而获得预测和判断的能力。明白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数据对AI如此重要,也能对它输出的结果有个基本的判断。

●信任,但保持了解:对于计算、分类这种任务,机器通常比人可靠。但在更复杂、需要人情世故判断的事情上,我们仍需谨慎。培养数字思维,意味着我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信任机器的判断,同时也懂得审视它的决策过程是否透明可靠。

综上,与机器协作,不在于你的技术多高超,而在于你转换思维,用“机器能听懂的方式”与它高效共事。

(图源网络,侵删)

02

计算:做数据的主人,而非奴隶

我们生活在数据的海洋里,但很多人要么盲目相信数据,要么完全看不懂数据。

◆数据不是“客观真理”:这是最重要的一课。所有数据都是人创造和收集的,这个过程本身就可能带有主观性甚至偏见。书里举例,一个城市用App报告坑洼位置,结果只有富人区的数据,因为低收入社区用这个App的人少。如果只看数据修路,那资源就全倾斜了。所以,对待数据,首先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问一句:这数据是怎么来的?能代表全部事实吗?

◆看懂数据的“语言”:你不需要成为统计学家,但需要能听懂基本的“数据语言”。比如:

①描述性统计:就是告诉你数据的基本情况,比如“平均工资是多少”、“销量最高的是哪款产品”。

②推断统计:就是用一小部分样本(比如抽查1000个用户)去推测整体的情况(比如全国用户的喜好),这时候会有一个“置信区间”,告诉你这个推测有多靠谱。

③相关不等于因果:这是最常被误用的点。数据显示“冰淇淋销量越高,溺水人数越多”,这并不意味着吃冰淇淋会导致溺水,更可能的原因是——天气热(第三个变量)。理解这一点,能避免你被很多看似有道理的数据分析带偏。

◆数据可视化是门艺术:同样的数据,用不同的图表展示,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一个精美的3D动态模型可能让人身临其境,但也可能让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大局。用数字思维看数据展示,要学会思考:这个图表想让我关注什么?它有没有隐藏什么?

综上,计算思维,是让你拥有解读数据、提出关键问题、并利用数据讲故事的能力,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图源网络,侵删)

03

变革:拥抱变化,安全实验

数字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如何在这种动态中保持竞争力?

■安全心态要转变:别再幻想能建一座绝对安全的“数字城堡”。在相互连接的复杂网络里,安全问题是“何时发生”,而非“是否会发生”。数字思维要求我们提前准备好应对方案,而不是徒劳地追求100%的安全。同时,要像还房贷一样,持续为“技术债务”还债——即不断更新和维护老旧的系统,防止它们某天突然“崩盘”。

■隐私是需要主动设计的:我们的线上行为会留下“数字脚印”。培养数字思维,意味着我们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哪些数据被收集了、用作何用,并支持那些在产品设计之初就把隐私保护考虑进去的公司和产品。

■实验精神是关键: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直觉和经验可能失灵。最好的办法是“小步快跑,快速试错”。通过A/B测试等方法,用最小的成本做实验,让数据告诉你哪个方案更好。这需要公司营造一种“心理安全感”,让员工不怕失败,敢于尝试。对于个人而言,这也是一种宝贵的工作方法——有什么新想法,做个最小版本的尝试,用结果说话。

■持续学习是常态:数字化转型不是一次性的项目,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源讯公司投入巨资为员工进行数字技能培训,亚马逊拿出7亿美元给员工“再培训”,都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我们个人,保持好奇心,主动去学习新工具、了解新概念,就是在为自己投资。

综上,变革思维,是让你从被动应对变化,转为主动拥抱和学习,甚至在变化中创造机会。

(图源网络,侵删)

写在最后

《数字思维》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或许不是具体的技术知识,而是一种信心:在AI时代,你的起点和背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具备一种开放的、愿意学习的心态。

我们无需恐惧技术,也无需把自己逼成程序员。只需在每个关键领域,有选择地学习那最核心的30%,搭建起一个理解数字世界的框架。

这套“30%法则”,本质上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在不确定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导航系统。它不能预测每一个岔路口,但能保证我们大方向正确,知道如何获取所需信息,并与人类、机器协同找到前行的路。

从现在开始,试着用数字思维的视角去看待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勇敢地向你不懂的领域提出那个“傻问题”,你会发现,跟上这个时代的节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