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星期二
2025年11月
文章来源:网络
编辑-聿行视界
三年前,人们谈AI时满眼星光;如今,企业谈AI时掂量的是成本回收周期。摩根士丹利提示:AI的神话正在变成现实的财务报表——它确实提高了效率,也烧掉了巨额现金流。泡沫与革命,正在同一个历史舞台上相爱相杀。
从“讲故事”到“见实效”
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研究显示,AI正从概念叙事阶段进入可量化的收益期。2025年第三季度,已有24%的“AI采纳者”企业实现实际回报,较一年前的15% 大幅提升。在标普500公司中,能以数据证明AI成效的企业比例也从9% 升至15%,这意味着AI技术的经济效应正快速落地。
最常被提及的收益点集中在生产力提升与成本削减。摩根士丹利指出,节省开支的频率几乎是营收增长的两倍,显示企业当前仍将AI视为“效率引擎”,而非直接的收入驱动器。
行业分布方面,科技与通信依然领先:科技公司中有39% 报告量化成果,通信为26%,金融业16%。而 能源、制造业的追赶同样显著——能源企业一年内从0% 提升到10%。AI的盈利红利正在由“核心科技圈”向更广泛产业扩散,市场领导权正出现去中心化的迹象。
“泡沫论”可能证伪
面对不断攀升的估值,市场中“AI泡沫论”甚嚣尘上。然而摩根士丹利认为,这一轮科技浪潮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有本质差异。
首先,今日的科技巨头盈利与现金流充沛。标普500大型科技股的自由现金流收益率为3.5%,而2000年仅为1.2%。若以利润率调整后的估值计算,当下水平比互联网泡沫高点低约35%。
其次,宏观环境更稳健。在低通胀、低利率的背景下,企业融资环境宽松、信贷成本可控。相比当年烧钱扩张的互联网企业,如今的AI巨头有真实业务支撑现金流。
换言之,这并非一个“没有利润的泡沫”,而是一场 “有利润但高预期”的豪赌。
“轻装上阵” or “尾大不掉”?
不过,报告也提出警示。2025年,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在AI基础设施上的支出预计将逼近4000亿美元;未来五年,全球AI投资总额或高达5.2万亿美元。英伟达、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等“七巨头(Magnificent 7)” 已成为这场“算力军备竞赛”的中心。但与此同时,它们也在从 “轻资产奇迹”迈向“重资产困局”。
过去十年,科技巨头依靠高资本效率与无形资产创造了超过22% 的投资回报率。然而如今,其资本支出占营收的比例已从4% 飙升至15%,部分企业(如Meta与谷歌)甚至超过35%,接近公用事业公司的水平。
摩根士丹利警告称,自1963年以来,资本支出增长最快的公司,平均每年跑输同行约8.4%。AI投资的回报率若无法匹配巨额投入,资本效率下降将成为长期隐忧。
铁路和光纤的前车之鉴
AI投资浪潮让人想起过去的几次“基础设施革命”。铁路改变了美国经济版图,但多数铁路股东血本无归;1990年代的光纤建设推动了互联网普及,却因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
技术革命能重塑产业,却未必保证资本回报。如今的AI芯片、数据中心建设正重演这一逻辑:巨头在基础层面投入巨大,但真正的利润空间,可能属于 那些以更低资本、更高灵活度应用AI的“第二梯队”企业。
AI投资如今已成为美国GDP增长的重要推力。摩根士丹利估算,2025年AI相关支出可能贡献超过一半的经济增长。但繁荣背后是高度集中化的风险:“七巨头”市值已占标普500的30%,集中度甚至超过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一旦AI投资回报未能兑现,估值修正可能引发系统性震荡。
✍️ 结语:AI的商业模式是真实的,但是市场的反应往往超前于现实。当下最需要的,莫过于清醒的乐观主义。
AI正在实实在在改变生产力曲线,这一点毋庸置疑。它的影响力将深刻重塑产业链、劳动力结构与企业盈利模式。但资本市场的逻辑始终不同于技术演进——短期过热,长期兑现,这是科技周期的常态。
真正可持续的机会,不在数据中心的钢筋与GPU,也不在算法叙事的泡沫,而在那些能以更少投入、快速转化AI成果、提升经营效率的企业之中。
换言之:AI的未来属于聪明的使用者,而非盲目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