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升温,Palantir高估了吗?
创始人
2025-11-15 12:16:45
0

文 | 少年维特

过去一周,关于AI泡沫的声音,又被推上了一个小高潮。

宏观方面,美股科技公司的资本支出,跟1999年互联网泡沫极其相似。标普500指数涨幅七成以上被少数AI股贡献。

另一边,“大空头”迈克·巴里在最新13F里亮出自己的新下注:买了5万张Palantir的看跌期权,行权价50美金,2027年1月15日到期,期权成本1.84美金,总共掏了大概920万美金,对应名义敞口9亿多。

媒体自然乐于用“做空9亿美金PLTR”的标题来放大这个动作,巴里本人还特意跑到X上纠正算术,但方向没改——在他眼里,这一批最热的AI股,估值里已经掺了不少水分。

Palantir的CEO Alex Karp也比较有意思,在最近几场公开采访里,一边承认现在AI赛道里确实有不少投资“创造不了足够的价值”,一边又强调自己这家公司代表的是另一类:帮美国政府和大企业把AI真的用进系统里的“操作系统”,而不是概念股。他形容做空芯片和本体论(ontology)是“batshit crazy”。

所以现在这家公司站在一个有意思的位置上:

一头连着这轮美国AI基建的大潮——几千亿美金砸进GPU、数据中心、电力和软件;另一头连着“AI会不会重演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争论,以及最典型的一位空头代表。Palantir不只是一个股价涨得很猛的ticker,它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轮AI情绪的一部分投影。

在这样一轮投资周期里,Palantir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它的业务和财务是不是撑得住现在这身价格?更重要的,它在这轮AI基建浪潮里,和2000年那些被推上神坛的互联网公司相比,到底有哪些相似、哪些不同?

Palantir到底在卖什么?

先把定位厘清。Palantir不做大模型,它不是OpenAI、Anthropic那一挂的,它做的是大模型之上的“业务操作系统”——让一个政府部门或大企业,真的能把AI融进自己的决策链条里。

三个主产品大致对应三块世界:

Gotham:给情报、军队、执法系统用的大脑。

起家盘,客户从CIA、国防部到英国国防部、北约,在俄乌战争、反恐、情报分析这种场景里用了很多年,这块业务外界看不透细节,但从美国和英国近期的一些国防AI框架合同来看,Palantir已经基本成了“西方阵营默认的那家做战场/情报软件的公司”。

Foundry:企业版Gotham。大客户里有空客、BP、R1 RCM、能源公司等,它做的是把企业内部所有核心系统的数据打通,建立一个统一的数字孪生——生产、供应链、财务、人力、IoT全部进一个本体模型里。

AIP(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tform):这一轮AI浪潮的增长发动机。

它对接的是GPT、Claude、Llama这些大模型,在Foundry构建的世界模型之上,把AI嵌进业务流程里:模型调度、权限管理、审计追踪、自动化工作流全包。对企业来说,它解决的是“怎么让AI真正接管一部分决策权”。

跟Walgreens的案例是一个最好理解的样板。Walgreens作为美国第二大药店连锁,自己测算过,要想把几千家门店的库存、补货、人力排班、配送路线做到理论最优,每天要做3840亿次微观决策,光靠人脑+Excel根本不可能。

Palantir上去做的是,先用Foundry把门店、库存、销售、人力、物流等所有关键系统接到一个平台,再用Ontology把门店、商品、员工、仓库、供应商、路线这些对象以及逻辑关系统一建模,最后在AIP上叠加一层AI工作流——需求预测、库存推荐、排班优化、补货和配送调度都交给AI去算、去发指令,门店一线更多是“确认和监督”,而不是“从零做判断”。

官方披露的数据是,8个月时间,Foundry+AIP已经铺到了4000多家门店,原来那3840亿次/日的决策,基本交给系统自动化处理。

AIG的故事类似,只是换成了核保。AIG搭了一套生成式AI核保助手,底层用的是Claude这类大模型,调度和业务流程那一层交给Palantir来做,据他们自己的说法,核保效率提升了3–5倍,准确率从大约70%提升到了90%左右,关键是全链路可审计。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

第一,场景是真的复杂和“重”,不是搞个问答机器人那么简单;第二,ROI是可以量化的——库存周转、营运成本、核保时效这些财务指标是实打实在改善;第三,Palantir做的是模型之上的世界观和操作系统,这一层本质上比较难替换。

这也是为什么在Analyst Day和各种媒体访问里,Karp总是反复谈ontology、本体、世界模型这些看上去很哲学的词,对他们来说,这确实是区别于普通SaaS的那块护城河。

基本面是一件事,估值又是另一件事

聊完业务,回头看数字到底对不对得上口径。

最新2025年Q3财报,Palantir的几组关键数据是这样:

总营收11.81亿美金,同比+63%,环比+18%;美国商业收入3.97亿,同比+121%,美国政府4.86亿,同比+52%;全球政府业务6.33亿,同比+55%,商业业务5.48亿,同比+73%。

GAAP净利润4.76亿美金,净利率约40%,GAAP营业利润率33%,非GAAP营业利润率51%;按Investopedia的算法,“Rule of 40”达到了114%。

调整后自由现金流单季5.4亿美金,FCF利润率46%;过去12个月滚动FCF接近20亿,账上现金60多亿、长期债务基本可以忽略。

合同方面,Q3新签TCV27.6亿美金,创历史新高,美国商业剩余合同价值(RDV)达36亿,同比翻了近两倍。

管理层第三次上调全年收入指引到43.96–44亿美金,对应全年增速在53%左右。

这几组数字说明:从“赚钱能力”角度,Palantir很难被简单归类为“讲故事的泡沫股”。它现在已经是一个高速增长、稳定盈利、自由现金流充沛的成熟成长股,和很多还在亏损、靠讲ARR/NRR的AI概念比,基本面明显厚实得多。

但估值是另一回事。

今年以来,PLTR股价涨幅在135%–150%区间,自2022年低点算起接近20倍。

汇总MarketBeat主流机构分析师给的目标价,一年平均目标价在172美金附近,Citi、UBS等这一挂给的是中性评级,目标价从170–180调到190–205,美银、Wedbush这样的多头则给到了215–255的高位;有“极端估值”给了18.5最低。

算估值倍数的方式大家各有各的模型,但大致共识是:按收入算,PS在100倍附近;按当前TTM自由现金流看,P/FCF约20–25倍,但若套用部分分析师更前置的2026–2027年FCF预测,估值倍数会被拉高到接近三位数,因此空头才会把Palantir视为板块里最贵的一档。换句话说,市场已经在用“AI时代操作系统+国防软件复合体”的故事来定价,而不是用传统SaaS的样板来套。

这也是为什么巴里那5万张2027年到期的put会显得特别“对情绪”:在他那套框架里,Palantir的问题不在于业务,而在于市场愿意为这些业务付出多高的价格,以及这种意愿能持续多久。

美国AI基建已经卷成什么样了?

聊“AI泡沫”这件事,如果只盯着几只股价,其实有点片面。如果关注一下美国在AI基建上的动作你会发现,这是近几十年来资本开支最激进、最集中的一轮投资之一。

I/O Fund给出了一组数据,把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等几家大厂未来几年的CapEx预算加在一起:未来几年Big Tech在“AI基础设施(GPU、CPU、数据中心、电力)上计划投入约4050亿美金”,单微软2025财年的CapEx就同比增长了58%,达到882亿美金,而且管理层已经提示2026财年增长率还会更高。

另外JPMorgan在11月的一份长文里估算,未来五年全球数据中心和AI基建(包括电力配套)总投资将超过5万亿美元,他们甚至专门写了一节讲这件事会如何重塑美国信用债市场,因为公用事业、电网公司也要同步加大资本开支。

IoT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仅数据中心基础设施(IT+机房设施)这一块,到2030年的年支出就有望逼近1万亿美元,AI驱动的服务器、网络、存储占比会提升到接近一半。

电力侧,大型公用事业公司已经开始为“AI要电”重写自己的五年计划。比如美国最大的输电公司之一AEP在10月底把2025–2030年的资本开支计划从540亿美金上调到了720亿,理由很直接,就是为了满足数据中心和工业客户猛增的用电需求,预计峰值负荷要从37GW拉到65GW。

微观一点的例子,比如微软在亚特兰大刚开了一个新的AI“超级工厂”:占地85英亩、建筑面积超100万平方英尺,里面塞了几十万颗GPU,液冷系统、12万英里光纤,把它和全球Fairwater网络上的其他算力中心连起来。单Q1一个季度,微软在数据中心和AI相关基础设施上的CapEx就超过340亿美金,而且管理层在财报会上谈的是“要在两年内把数据中心footprint再翻一倍”。

OpenAI那边,Sam Altman对外讲过一个目标:到2033年希望全球AI计算能力能达到250GW,这意味着需要持续运转6000万颗GPU,每年新增3000万颗,耗电量相当于整个印度的用电水平,排放量是ExxonMobil的两倍。

微软、Alphabet、Meta、亚马逊在全国范围内砸下了数百亿美元建AI数据中心,AI基建已经成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同时也在挤占土地、电力、地方财政等资源。

从这些数字往回看,所谓“AI泡沫”的一个直观含义不是多了几个“AI概念股”,而是整个美国经济正在被一轮前所未有的“算力基建投资周期”推着走:芯片厂拉着台积电、ASML投巨资,云厂商砸数据中心,公用事业砸电网、变电站和发电厂,连美国能源分析机构都在估算未来AI数据中心可能拉高10%–15%的全国天然气产量和LNG出口。

如果把时间轴再拉长一点,大概只有90年代末那轮互联网+光纤铺设能和现在这一轮AI基建投资的强度相比。那一轮最后被写进教科书的是“互联网泡沫”,但整个通信基础设施的超前铺设,也确实为后来的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打好了底子。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AI上看到的是不是类似的事情?

AI vs dot-com

相似的地方不用多说,当年的互联网和现在的AI都属于“通用目的技术”,都带来了一种“再不跟就要被时代抛弃”的焦虑;资本开支都是一窝蜂上,一边是铺光纤、建交换机、搞机房,现在是建数据中心、买GPU、扩电网;股市结构都是少数科技巨头拉动大盘,普通公司跟涨跟跌;估值都是先看“眼球”和“用户数”,现在换成了“参数量”和“算力规模”。

但不同的地方也非常关键。

第一,现在这拨AI龙头,大多是已经盈利、现金流充沛的大公司。

2000年那会儿,很多dot-com公司还在亏钱,商业模式不清晰,全靠讲“eyeballs”和“clicks”;现在AI龙头里,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本身已经是有巨大现金牛业务的成熟巨头,它们拿出来砸AI的,更多是过去十年积攒的家底。这使得这轮AI投资,即便出现泡沫,也不太会是“全行业大面积破产”的那种崩法,更多是估值层面的再定价。

第二,这轮AI的硬件、能源成本,是直接落在实体经济上的。

2000年时你上网站,背后当然有服务器和机房,但社会整体感知的是“互联网公司股价涨很多”;现在AI要跑起来,前面是模型,后面是实体电厂、输电线路、水资源,连公用事业公司都在更新资本开支指引,电价、土地、地方财政都被牵着走。AEP这种公司估计自己到2030年峰值负荷要从37GW拉到65GW,很大一块就是数据中心和AI带来的新增负荷。

第三,落地速度不一样。

互联网当年很多商业模式要等十年后才成熟,泡沫破裂的时候,盈利模式还没跑通;现在AI虽然离“全面提升全社会生产率”还有距离,但像Walgreens、AIG这样在具体行业里提升效率的案例已经真实发生,而且是在一两年内完成从试点到规模化部署。从这个意义上讲,AI不是只有“第一层叙事”,已经开始有一部分“第二层现金流”。

第四,投机层面的行为,当然还是一如既往地热闹。

“没有人想在音乐停的时候还在舞池里跳。”这句话放在2000年、放在2021年的加密货币、放在今天的AI股上,大概都适用——人类对新技术的FOMO(害怕错过),其实每一轮都差不多。

回头看Palantir,它有点像这一轮AI投资故事里的一块情绪投影:

一方面,它没有自己的模型,却站在模型之上做操作系统,政府+企业两头吃,踏实落地;另一方面,它的股价表现、估值水平、分析师分歧,又是这一轮AI情绪的缩影:多头觉得它代表的是“AI基建软件层里的长期赢家”,空头觉得它代表的是“在真正回到现金流折现之前,市场愿意预支的那一部分热情”。

现在的AI经济,是一个同时被“地缘政治竞赛”和“资本回报竞赛”驱动的系统。Palantir这家公司,恰好刚好站在这两条赛道的交点上:一条是Karp口中“帮美国打赢AI战争”的叙事,一条是华尔街看报表、看估值、看回报期的冷冰冰的模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