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昆辞职是美国AI泡沫破灭标志性的事件
创始人
2025-11-16 10:45:02
0

图灵奖获得者、facebook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辞职,这是美国人工智能发展中一件大事,我将其看成一个重要的标志,意味着美国人工智能这个大泡泡,被戳了一个洞。

杨立昆在人工智能领域是神一样的人物,虽然说有一个中文名,他并不是华人,他出生于法国,毕业于巴黎电子工程学院,长期从事神经网络研究,在贝尔实验室和AT&T实验室都工作过,又在普林斯顿和纽约大学担任过教授,也获得过图灵奖,2013年他担任Meta人工智能的负责人。

杨立昆很大程度代表着美国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用一个大模型,大量的堆算力,希望最终建立起一个无所不能的模型,最后实现智能涌现。这一次他要从Meta离职,是要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去做“世界模型”( CWM)。

如果作为学术,用一个视角去探讨,当然没有任何问题,甚至也值得去探讨。但是人工智能的本质,这是产业和能力,付出是需要回报的。人类今天的智慧,是用几十万年时间积累起来的,透过生命的密码,一点一点的累积和遗传。

人工智能要超越人类的智慧,超越人类的累积,脱离场景,建立起一个最基础的世界模型,这一定程度上面是一种反人类的思维,人类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几家大公司,微软、 Google、Meta、特斯拉等,最近几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起若干个模型,用巨大的算力和能源做支撑,这些模型当然有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投入的资源和产生的效果,是无法形成匹配的,在大量的资源投入之后,这些模型存在很多的幻觉,在大规模训练之后,新的版本提升并不明显。

人工智能还要大量的堆算力,鼓吹通用人工智能这样的概念,还是让人工智能一个一个的解决问题,通过大量解决问题,逐渐形成积累?让人工智能成为有价值的应用,而不是一个所谓的神。经过了几年的投入,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今天在美国,几大公司为人工智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累积了巨大的算力,但是这些投入回报并不明显,甚至在很长时间都看不到可能出现的回报,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关于人工智能泡沫的讨论,声音变得越来越大,这些巨大投入,只是变成了金融炒作,带来的实质性的回报是很不明显的。

相反中国在大模型领域,用较低的开销建立起数个模型,这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deepseek,其他模型也有很好的表现。因为是开源模型,美国已经有企业和科研团队,利用中国的模型进行蒸馏和改造,变成自己的模型。

而在应用领域明显的是中国走在了前面,工业机器人、具身机器人、无人机、智能驾驶,甚至人工智能被用于军事系统,不是用一个神一样的通用人工智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针对各自的领域,有价值的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这些领域,相对比较窄,复杂性没有那么高,可以用相对比较低的开销,实现很好的效果。就是投入少,效果明显。

面对中国越来越强的落地能力,美国人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大量的投入什么时候才能够有回报,回报是什么?

美国人工智能泡沫的呼声,也反映了相关企业的焦虑,虽然可以金融炒作,但是不能这样一直炒作下去,大量的投入是需要产业的回报,是需要营收,甚至是需要利润的。

杨立昆之所以离职,他坚持的通用人工智能的理念,无法和Mate的迅速取得成果,让这个人工智能变得有用一致起来。对于扎克伯格而言,这么多的投入,并没有实质性的回报,他并不想坚持。

杨立昆离职,他不可能自己把“世界模型”支撑起来,他根本没有这样的资金。我相信逐渐会形成连锁反应,各家大公司都会去找那个替罪羊,最后自己出来承认就是一个泡沫。

通用人工智这就是反人类的,虽然我们都希望出现一个神,但是这个世界从没有神存在,这个世界就是人类自己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人工智能也是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的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整合在一起,就会变得非常有智慧。一个神一样的通用人工智能,形成了一切人工智能的能力,或者是所有人工智能的基础,虽然也有人相信,我是绝对不信的。

中美人工智能的竞赛,美国会被中国甩开,因为美国在通用人工智能上面耽误了太多的时间,中国走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