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高速钦州段,无人机巡检现场。 (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钦州高速公路运营分公司供图)
招商中铁岑兴高速“一路多方”智慧中枢。柳冬华/摄
放眼八桂,10196公里高速公路如经纬交织,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焕发蓬勃生机。
从无人驾驶路面摊铺设备精准作业的建设一线,到10秒极速通关的收费站口;从无人机巡航巡检的跨海大桥,到智能调光的绿色隧道——如今的广西高速公路,正以创新为笔、科技为墨,在“人工智能+高速公路”的赛道上全速疾驰。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向前,广西高速公路系统主动抢抓机遇,深耕“人工智能+高速公路”深度融合实践,全力推动行业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加速转型。在智慧交通新赛道上,广西高速人正以敢为人先的劲头奋力追赶,让科技创新的红利持续释放,逐步惠及每一位出行者,让八桂路网成为连接民生幸福、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智慧纽带。
1 数据为脉 精准破局
“停车、缴费、取票,前后不到10秒!”南宁东收费站,货车司机王先生刚驶离自助缴费车道,便忍不住为眼前的高效点赞。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车辆驶入车道的瞬间,车道顶端的识别仪器已完成扫描,后台系统正以毫秒级速度调取加密数据库比对信息;扫码付款的同时,车辆数据已加密回传云端更新——这便是广西计算中心自主研发的“车型库管理系统”创造的出行奇迹。
曾经,车型识别全凭收费员肉眼判断,数据更新滞后半个月以上,改装车套牌、货车客标等逃费行为屡禁不止。针对这一行业痛点,广西计算中心搭建起动态更新的车型数据库,将全区5700多公里高速公路的通行数据实时接入,为每辆车建立“一行一档”电子档案。
如今,ETC交易流水、高清视频图像、车型库数据三者实现毫秒联动,如同为收费系统装上“智慧大脑”;再配上AI机器视觉算法与轻量化神经网络模型,即便是车牌遮挡、夜间反光等难题,也能通过多帧图像融合技术轻松破解。截至目前,这套系统的车型识别命中率达96.79%、准确率99.68%,在南宁、柳州等9市610余条车道累计纠正通行费交易8000余笔,有效守护了路网收费秩序。
“我们不仅要做精准识别的‘天眼’,还要当行业规范的‘标尺’。”广西计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持续构建智慧交通生态闭环,提供路网数据治理、AI稽查等全链条智慧服务,为全国高速公路无人值守化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广西方案”。
数字化赋能不仅革新了收费场景,更推动高速公路道路养护管理从“会养”迈向“慧养”。
当下,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创新应用的路面智慧巡查车载装备,正在兰海高速钦州段开展路况病害采集、数据处理工作。相关数据采集后通过云端电子化存档,管理部门可实现远程监控。
“应用该装备,一人一车每天可实现100公里范围的全路段覆盖巡查,相较传统人工检查效率提升10倍以上,避免了人工路上步行巡查的安全风险。结合AI技术和传感器,病害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较好地弥补了人工巡查准确性难以保障的不足。”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钦州高速公路运营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该装备已完成巡查里程500.847公里,发现路面病害105条,专注于路面病害、平整度、道路资产等高精度巡查,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易管理的目标。
当前,广西已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的高速“感知网”:39000多路公共视频如同“千里眼”,实时捕捉路面动态;3735套边坡监测设备好比“顺风耳”,敏锐感知地质变化;再加上3800多套车道监控、1442个路面门架等设备,将路网运行状态尽收眼底。
2 科技为翼 全域守护
晨曦微露,G75兰海高速钦州至北海段的铁山港跨海特大桥上,一架无人机从岸边机库悄然起飞,沿2897.5米的桥身缓缓巡航。高清镜头将桥墩裂缝、钢构件锈蚀等细节实时回传,AI算法同步分析病害隐患——这是广西首个实现7×24小时桥梁无人智能巡检的场景,让常年受海风侵蚀的大桥有了专属“空中医生”。
“因大桥地处铁山港内湾,常年受季风、高潮差、波浪冲刷及腐蚀等因素影响,传统人工巡检难度大、成本高、安全风险突出。”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北海高速公路运营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套智能监测系统的成功投用,不仅为复杂海洋环境下跨海桥梁管养提供了新路径,也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参考,对保障高速公路安全畅通、提升路网韧性与服务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300公里外,招商中铁岑兴高速的边坡自动化监测系统和桥梁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正在高效运转,为高速公路安全运行保驾护航。“2024年10月以来,边坡自动化监测系统对管辖段内的17处高边坡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今年以来,系统已对各边坡实施监测40.54万次,预警准确率达93%,显著提升了地质灾害预警和响应能力。”招商中铁岑兴高速负责人介绍。
在八桂大地的崇山峻岭间,这样的“科技守护”无处不在:无人机白天为跨江大桥做毫米级体检,夜晚化身“哨兵”紧盯边坡滑坡风险;施工工地上,实时回传的安全信息成为工人的“护身符”。这些场景的背后,是广西高速公路AI赋能的强力支撑。
各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智慧平台更让AI效能落地生根:广西交通投资集团“交投E指挥”平台的“路网先知”大模型,能提前30分钟精准预测车流高峰,对17类事件的识别准确率达96%,突发事件30分钟到场率超90%;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科宝”AI大模型让预警处理效率提升40%,雷视融合技术实现车道级车辆追踪,已成功预警高风险行为4000余起;招商中铁集团的“声音交警”通过远程处置,大幅缓解了事故引发的交通拥堵;就连隧道照明也装上了“智慧大脑”,来宾凤凰1号隧道的AI调光系统,让日耗电量从392.8度降至146.08度,省电率达63%,实现绿色低碳运营。
3 智慧交通 蓝图绘就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高速公路”已成为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当AI深度融入高速公路,未来出行将迎来更多新可能。
自治区高速公路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算法模型迭代升级、计算能力持续提升,人工智能与高速公路的融合将更深入。展望“十五五”,广西智慧高速建设已锚定清晰路径,将重点推进“四个应用体系”建设——
构建三大智慧高速综合平台:中心将重新梳理和规划现有高速公路各方优势资源,着力提升和完善以路网监测、公路运行、公众服务三个基础性平台为基础,汇聚全量多层面高质量数据集的智能综合体,实现层级清晰、数据共享、应急共处、AI赋能的高速公路一体化总体框架信息体系。
推进建设集约共享的技术底座:构建异构算力数据平台,配合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打造综合交通基础数据大模型,建立多套行业专识数据集和涵盖多领域的专用小模型,逐步形成聚焦多领域和行业的专业能力、多细分的垂域模型集群。
打造一批业务领域智能体:深度融合项目监管、路网监测、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出行服务等业务系统,推动智能体标准化、模块化、共享化,形成公路运行事件与态势感知、智慧出行服务、智能巡检与养护、公路重大灾害智能管控、自由流收费等多场景应用。
培育智慧高速支撑体系:推动高速公路人工智能应用标准和制度体系建设,支持运营公司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研究和试点,采用“揭榜挂帅”“应用示范”等多种举措,推动人工智能在多场景应用示范,相应建立起覆盖多领域的“研发、应用、运维”全链条人才梯队。
“广西高速公路正以‘时不我待’的劲头追赶时代浪潮。”自治区高速公路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笃定前行,用更优质的路网服务、更智能的运营模式,绘就“畅行八桂”的美好图景,让智慧交通成为广西开放发展的“新名片”。(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黄远来 通讯员 赵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