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高中学历却当上了教授博导,还是高校的首席科学家,不过这不是此人学术上有多厉害,而是他的 骗术高明。近日,曾任 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的郭某被曝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
图片来源:东方网
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通报称,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已按规定与其解聘并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涉事高校通报。图据江苏科技大学
陕西省高考状元、170篇SCI论文、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德国洪堡青年学者……公开信息中的郭某,头衔一个比一个闪亮,一个比一个唬人。然而,看似“开挂”的履历和荣誉,却经不住轻轻一戳。据报道,该省当年的高考状元,另有其人;所谓被国际同行称为“郭氏模型”的科研成果,同样查无此人。 捏造身份、虚构成果不说,郭某还涉嫌“狸猫换太子”,故意碰瓷他人荣誉。例如,宣称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结果 只是与真正的获奖者同名。两个奖项也与“博导”郭某研究的方向,没有任何关系。所谓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经证实 也是同名……种种信息显示, 郭某可谓“一身假”。
说起来,郭某造假贴金的手段,并不算高明。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其造假信息更近乎“实名主动曝光”。不论是身份、论文还是获奖, 涉事高校只要查证核实一番,便不难发现其中的猫腻。此外,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也通常建立了原件核验、档案审查,公示备案等流程, “防伪措施”不可谓不严密。搞笑的是,“一身假”的郭某,却一路绿灯,成了学校人才引进的“座上宾”,登上讲台的教授、博导,主持科研项目的骨干,多么讽刺! 如此荒唐一幕,究竟是哪里失守?一句“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就可以解释?
郭某造假 折射出部分高校人才引进陷入“头衔崇拜”误区的现实。近年来,一些高校管理者为了打出知名度、彰显办学实力,简单将所谓“高端人才”“高引人才”的数量,视为办学成绩甚至政绩指标。似乎人才名头越大、荣誉越响、“帽子”越高,越能在高校竞争和排名中争先, 却有意无意丢掉了人才引进、晋升选拔最基本的求真务实。资料审核环节牛栏关猫,背景调查走个过场, “重头衔,轻能力”“重履历,轻实力”,恰恰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术研究的主阵地,不需要擅长吹牛皮的“大牛”,不容随便包装一下就能混迹其中的骗子。人才引进必须摒弃浮躁功利、短期出成绩的引人观念, 慎之又慎、严之又严,这样招来的老师才能教得好学生,对得起每一分科研经费。教学、做学术要严谨,引进人才只能更严谨。
编辑 | 王会苹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张 越
来源 | 北京日报、东方网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