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校园,如何显身手
创始人
2025-11-21 07:15:40
0

郑州航空港区科技一街小学老师和学生课堂实时互动,课件动态生成,推动教学模式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张帆 摄

□本报记者 马愿

“李白是谁?他都有哪些著名的诗?”11月18日上午,郑州航空港区科技一街小学下课后,学生们在教室门口与“云班牌”展开对话,进行自主学习。一块块看似小巧的屏幕,不仅能为学生答疑解惑,还包含了课表、出勤、家校沟通等多种功能。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二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我省共有15所中小学入选。记者走进我省多所入选该教育基地的学校,看人工智能如何在校园里“大显身手”。

可触、可感、可知,构建校园新生态

“小朋友们,你想去哪里看看?”“我想去三亚。”老师用手机录下学生心愿,并上传学生照片至人工智能平台。很快,一张小朋友在三亚旅游的照片就显示在大屏幕上。这一幕,出现在11月18日郑州航空港区科技一街小学的课堂上。

在该校校园内,人工智能变得可触、可感、可知。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们围着“云班牌”,小手轻轻一触“美达千问”,便开始了人机对话……人工智能成为孩子们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好搭子”。该校老师段豫告诉记者,借助人机协同,孩子们沉浸在情景化、有互动的环境中,会高效地学习知识,而且创造力容易被激发出来。

走进该校教师办公室,老师们正在进行集体备课。“老师们备课是在学校的智慧平台上进行,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已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该校教育数字化中心主任张帆介绍,老师可以在上面迅速搜集到优秀学习资料,还能为教学设计等提供辅助,相当于给每个老师配备了一名“助手”。

“全校有90多名老师,如何充分了解每位老师的发展情况?”该校校长刘公社向记者展示了学校自主研发的智慧考核系统,“看,老师们的出勤情况、教学质量等信息一目了然,考核与评价更客观、精准,管理效能得到提升,也为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参考。”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覆盖学习伴学、教师教研、家校沟通、校师沟通等多个领域。”刘公社表示,学校将突出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全流程、全场景、全场域覆盖,让它不仅是赋能学校教育教学的工具,还要成为促进学习方式、育人方式和教育理念变革的推动力,构建起新的校园生态。

垂类大模型,让因材施教走向规模化

“请为我生成高中一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教学设计。”11月18日,河南省实验中学教师在“只有实验”APP上选择“AI教学设计”选项后,在对话框内输入指令,电脑屏幕上迅速生成完整的教学设计。

今年4月,该校与河南汇融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只有实验”教育垂类模型发布。该模型是依托河南省实验中学真实教学场景与优质数据,构建的基础教育全类多模态大模型。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着教育行业的发展。”该校教师与教学中心主任夏超生说。

目前,“只有实验”教育垂类模型围绕基础教育全场景,已分化出24个专项智能体,如语文阅读智能体、数学逻辑智能体、作业批改智能体等,实现了“大模型统筹+智能体分工”的精准服务。

打开“只有实验”APP页面,面向教师有“AI教学设计”“AI随堂练”“AI作业管理”等8项服务;面向学生,提供了“名师数字人”“AI在线课堂”“AI解题答疑”等7项服务。

在“只有实验”教育垂类模型上,基于学科数据集训练的模型,可自动分析班级学情趋势,精准定位教学重点,助力教师“靶向发力”;基于学情画像生成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可为学生匹配适配的微课、习题与拓展资源……

“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基础教育模式创新,让因材施教从理念走向规模化实践。”夏超生表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