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气象预报插上“AI翅膀”,上海AI驱动预报能力稳步提升,预警精确到街镇
创始人
2025-11-21 16:16:47
0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11月21日报道:自上海市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创新中心在沪启动建设以来,AI技术与气象预报加速融合。11月21日,记者从上海市气象局获悉,依托技术创新,AI预报模型“双子星”——“雨师”“扶摇”得以突破瓶颈,在强对流预测精度与预报更新频次上实现双重升级。

AI预报模型预警精度细化到街镇

为了让AI关注强对流等极端天气,上海市气象局人工智能团队采用生成式架构使模型不再输出过于平滑的模糊图像,而是展示清晰的强对流落区预测。同时,在“雨师”研发过程中采用三维雷达数据,嵌入三维连续性方程,模拟大气中的垂直运动规律。“扶摇”采用Nowcastformer架构,融合雷达、卫星、数值预报及激光测风等多源数据,构建自回归预报系统,生成逐小时街道级风雨预报,实现预报频次从逐1小时提升至逐10分钟更新,预警精度可细化至街镇层级。

据介绍,“扶摇”“雨师”AI预报模型已实现业务化运行,实现观测资料驱动的端到端推理,推理时间仅5-10秒,支持10分钟级高频更新。在2025年13次局地强对流过程中,强对流预通报平均时效达4小时20分。

此外,台风预报领域也实现AI应用技术突破。台风预报方面,率先研发并业务化了AI–物理融合的混合台风预报模型,在2025年台汛期对26个台风个例的路径和强度预报均表现优异。进一步研制了纯数据驱动的台风智能预报模型1.0版,在保证物理一致性的前提下实现公里级降尺度预报,目前已进入业务测试阶段,并在今年风王“桦加沙”的预报中提前3-4天成功预测其在广东阳江登陆,展现出良好的业务应用前景。

全链条赋能打造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

在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下,上海市气象局牵头,联合国家气象中心、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共同研发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引擎,深度融合先进算法与多源数据,搭载云端早期预警系统产品、气象开源模型及上海研发的非洲区域模型。

该智能体集成了上海自主创新的人工智能气象模型,通过知识增强、多模态数据融合及深度推理技术,构建早期预警语料库,开发基于全球预报模式框架的特定区域定制化预报与预警制作分发功能,形成覆盖“风险知识-监测预警-预警发布-应急响应”的全链条预警体系。

国际化布局“上海样板”技术出海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气象局正式启动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并向吉布提、蒙古两国代表捐赠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标志着这套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气象科学的智能体正式走出国门,开启跨国气象防灾减灾使命。

在上个月的2025年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上,上海市气象局又重磅发布“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共建行动计划”。据悉,在中国气象局统筹引领下,上海气象部门将依托MAZU-Urban共建行动计划,与全国气象部门共享数据、模型及场景经验,进一步拓展跨区域、跨国合作,逐步形成“一国一策、一城一策”的智能预警输出能力,最终构建面向全球的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网络。

而在前不久举行的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亮相国家会展中心党群服务站,上海市气象局“张骞使团”成员走进进博会国家馆等场馆,开启密集推介与合作邀约行动,并通过展板、视频及系统演示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其技术成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