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AI热点|阿里蚂蚁押注AI助手;业内称Gemini 3 Pro并非断代领先
创始人
2025-11-24 11:47:07
0

上周AI助手赛道热闹非凡,海外谷歌Gemini 3 Pro刷屏但业界称这一模型并未实现断代级领先。

文|数智前线

01、阿里和蚂蚁在AI个人助手战场密集出牌

11月17日,阿里巴巴官宣千问APP正式开启公测。这款个人助手产品明确对标ChatGPT,搭载了阿里最强的Qwen3-Max模型,被定义为阿里AI原生应用的C端入口。

此前阿里系的对话助手类产品通义和夸克APP的夸克个人助手都已经被统一为“千问”,从外界来看,现在阿里集团内的个人助手应用正期望做到力出一孔。

这是阿里过去一年多以来在AI ToC排兵布阵的延续。

去年12月阿里巴巴将AI应用“通义”的产品团队从阿里云智能划入智能信息事业群。调整后,通义App 与夸克平级,共同归属AI ToC板块,由吴嘉统筹。

今年1月15日夸克更新品牌口号为“2亿人的AI全能助手”,其后,媒体报道天猫精灵团队与夸克产品团队也正式融合,融合后的团队将探索包括 AI 眼镜在内的新硬件方向。

3月13日新夸克正式发布,新夸克整合AI对话、深度思考、执行、搜索、网盘、写作等能力,打造“All in One”的“AI超级框”。上个月下旬,夸克继续升级,推出“AI对话助手”模式。

AI原生应用领域的战争从去年开始。去年上半年豆包和KIMI在社交平台开启抢人大战,今年年初DeepSeek以一场奇袭教育了大众市场,用户量大增。随后元宝凶猛的投流入局。根据Questmobile数据,2025年三季度,豆包月活跃用户规模以1.72亿超过了DeepSeek的1.45亿,元宝则位居第三。

阿里为何选择此刻整合AI ToC能力到千问?千问团队接受晚点采访时提到,当下国内还没有一款DAU破亿的国民级AI应用,千问此时入局不晚。同时,千问团队还提到,千问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与阿里各个业务的整体协同,与高德、淘宝、支付宝和闪购要做联合开发。

从夸克内原来的AI对话助手已经变成“千问”来看,夸克和千问的定位也更为明晰,夸克的定位是 AI 搜索和 AI 浏览器。而千问则重点建设AI对话助手这一当下大众更为关注的产品形态。

就在千问发布第二天,蚂蚁集团正式发布“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也在个人助手赛道发力。

灵光由蚂蚁集团CTO何征宇直接负责、灵光APP负责人蔡伟带队,今年3月起开始立项,团队规模200人。蚂蚁集团CTO还提到灵光此前目标是年底20万用户,但上线第一天就完成了,马云还对灵光提出了“冲一下,冲个第一”的期待。

根据蚂蚁集团公布信息,灵光是首个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的AI助手,支持3D 数字模型、音频、图标、动画、地图等全模态的信息输出,“人人可手搓应用”,上线四天突破百万下载。

目前蚂蚁体系内除了灵光这一全模态助手,还有AQ医疗助手和蚂小财理财助手这两款垂直类AI应用产品。本月上旬,蚂蚁集团还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设立医疗健康事业群,加码AI医疗健康赛道。

上述调整也意味着,AGI时代围绕着下一代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和应用,阿里和蚂蚁正采取了更为激进态度和更大投入力度。国内的AI应用赛道可能将进入一个新的竞争周期。

02、资深团队:Gemini 3 Pro未实现断代领先

上周谷歌Gemini 3 Pro发布,引发了广泛热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当前大模型评测体系非常多,除了SWE bench(软件开发工程)一项评测仍由Claude Sonnet 4.5保持领先外,Gemini 3 Pro在其余各类评测中几乎“霸榜”。

不过,国内一支资深AI编程团队告诉数智前线,他们认为Gemini 3 Pro并未实现“断代”差距,其领先大约为0.3到0.5代

针对业界关注的大量程序员将被替代之说,团队认为,目前Gemini 3 Pro整体代码生成复杂度仍不足,需要不少人工辅助,因此AI编程仍处于“人机共存”阶段。

该团队使用Gemini 3 Pro后发现,其在前端编程能力上表现优于Claude 4.5、GPT-5.1 和Grok 4.1。过去,这些模型生成的前端代码通常较为简单,而Gemini 3 Pro生成的代码具有一定复杂度,且前端页面效果和动画视觉表现达到接近8分的水平。在一个App前端页面的生成中,相比Claude 4.5、GLM 4.6和Gemini 3 Pro生成的前端,后者在细节和代码复杂度方面更具优势。

但团队指出,Gemini 3 Pro在后端的逻辑仍不足,整体仍以单页或多个单页为主,未能突破更多复杂的后端结构。尽管如此,这次前端往前迈进了一大步,至少超过领头羊Claude半个身位,是不小的突破。

在编程中一般分为前端和后端,其中前端是面向用户的界面与交互实现,负责将产品的视觉和操作逻辑转化为可直接体验的页面元素,如按钮点击、页面跳转、样式呈现等;后端则是支撑产品运行的数据与逻辑,负责数据存储、业务处理等后台功能,如用户登录验证、数据查询修改、服务器调度等。

03、原SAP大中华总裁黄陈宏再次履新

曾任戴尔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SAP大中华区总裁的黄陈宏博士履新了,官宣将于12月1日起担任SuperX董事局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根据报道,SuperX总部位于新加坡,其前身可追溯到香港的室内设计公司,后来发展为Junee Limited公司,2024年4月在纳斯达克上市。2025年6月,公司更名为SuperX AI Technology Limited,正式转型为AI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商,当月以新股票代码“SUPX”交易。

SuperX转型后,近几个月动作频频,已任命核心技术高管,还与中恒电气、澄天伟业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布局液冷、高压直流电源等领域,同时推进日本AI供应中心建设,9月在美国成立全资子公司,搭建全球业务框架。

目前,SuperX的主要产品覆盖AI服务器、供电设备和模块化AI工厂等,适配AI大模型训练、数据中心建设等场景。这与黄陈宏博士此前在戴尔的业务有相像之处。

黄博士离开戴尔后,曾担任SAP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并在2025短暂加入用友网络,曾引发广泛关注,引起了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战略布局、改革适配性、企业治理等问题的业界讨论。

04、具身机器人全行业出货量今年将超万台

近日,在智源研究院举办的2025具身智能开放日活动上,来自银河通用、智元、星海图、北京人形等30+具身智能各产业链的资深人士释放出来几个重要信息:

第一,具身智能技术路线尚未收敛,但终极状态将趋向一个统一架构。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区别于大语言模型的一问一答式的开环模型,未来的具身智能foundation model将是一个“动作 - 世界反馈 - 实时调整”的动态闭环系统。

第二,2025年,是具身智能各种意义上加速起跑的一年,集中呈现出“资源虹吸、技术涌现、量产落地” 等多重特征。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在现场直言,具身智能正从资本、人才等多维度持续虹吸各行业核心资源,成为资源聚合的关键赛道。

这一趋势在最近密集的融资动态中尤为凸显。有数据显示,10月具身智能机器人及核心技术领域披露融资事件已达33起,其中乐聚机器人以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登顶当月“吸金王”;11 月以来,无界动力、桥介数物、原力灵机、星动纪元、星尘智能等多家企业也相继完成新一轮融资,资本热度持续攀升。

2025年,也是业界公认的量产元年。具身机器人头部厂商出货量今年在1000到几千台。因时机器人创始人&CEO蔡颖鹏透露,今年全行业机器人本体与灵巧手单品出货量预计均已超万台,规模超过去数十年累计总量,成为行业重要起点。

一些观点认为,具身机器人目前的出货量仍然无法匹配其高市值。但多位行业人士坦言,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让机器人尽可能多地进入真实场景,在真实场景中获取高质量数据,一步步转起数据飞轮。

第三,具身智能已在部分场景有试点落地,但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尚未出现,行业期待明年能在一些垂直领域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落地。

例如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蒲天骄透露,他们已联合北京人形、宇树尝试将具身机器人落地变电站倒闸操作、配电线路的带电作业等场景,目前已在部分地区试点应用,准确性达到90%,相较于传统固定路径机器人,新设备自主性大幅提升。中国移动智家中心公司总经理于蓉蓉表示,中国移动已在16个城市试点消费级机器狗进家庭,当前产品交付过程中,情绪价值占70%-80%,功能价值占20%-30%,期待明年触觉技术突破后,将功能价值提升至50%-60%。

行业人士告诉数智前线,当前具身机器人的落地主要集中两大场景:

一是教育、展厅讲解接待、展馆导览讲解等偏人机交互的场景,目前出货较多,落地表现相对稳定。

二是工厂场景,但该场景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有从业者提及,机器人需每1-2小时充电一次,难以匹配工厂连续作业的需求。中国联通具身智能首席专家李凯也分享了一个失败案例,在轴承工厂,AI检出率如果达不到98%,就无法替代老工人,即便达标仍面临两大瓶颈,机器人受算力限制速度远不及人工的产出率,且设备易故障,一旦停机将导致全线停产。

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坦言,从去年的“能走”到今年的“能跑”,人形机器人虽已实现显著进展,但行业整体仍处于发展早期。如在硬件稳定性上,其团队采购的10台某款机器人,一两个月内便有5台出现故障,这一问题直接制约着人形机器人向真实工业化场景与家庭场景的落地。

他判断,随着技术持续迭代优化,工业场景的落地推进速度将相对更快,家庭场景落地则尚需时日,人形机器人走入家庭至少五到十年起。

05、AI眼镜的火热势头还在持续

夸克AI眼镜将在本周正式发布,这是阿里推出的首款AI眼镜,带双目显示,普通用户售价3999元,88VIP的到手价在3299元左右。不久前,百度旗下的小度AI眼镜和Rokid的AI眼镜选在同一天发布。

从已经发售的各家情况来看,不带显示的AI眼镜售价基本在2000元左右,而采用了光波导显示的AI眼镜的售价则普遍在3000元价位段。

另外,发售已有5个月的小米AI眼镜也在最近迎来了软件升级,支持了英语口语陪练和AI眼镜语音控制小米汽车的功能。

作为当下最火热的AI硬件,AI眼镜的陆续上市带来了销量的快速增长。根据商务部电子商务司公布的数据,AI眼镜、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在过去十个月,网络零售额增长了23.1%。Rokid创始人祝铭明预计,Rokid明年出货量将突破百万台。

除了销量的增长,资本也在频繁出手。雷鸟创新在11月宣布完成C轮融资,尽管官方未披露具体金额,但声称已创下2025年国内 AI+AR 眼镜领域单笔融资最高纪录,业内有消息称,雷鸟创新的整个C轮融资的金额或达8亿。而9月,VITURE完成两轮追加B轮融资,总额1亿美元;7月,影目科技完成超1.5亿元B2轮融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