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督战,阿里又跑出一个AI新玩家
创始人
2025-11-25 11:46:15
0

文 | 市值榜,作者 | 竹铭,编辑 | 相青

最近,蚂蚁集团推出的AI产品“灵光”火了。

根据官方数据,灵光上线4天下载量突破100万,冲上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六,首个百万下载速度超过ChatGPT、Sora2、DeepSeek等全球主流AI产品。

灵光发布当天,阿里创始人马云也出现在了蚂蚁园区。蚂蚁集团CTO何征宇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马云也关心了灵光的KPI:“本来定的目标是20万(下载量),马老师说这个目标太低,希望我们‘冲一下’。”

这看起来只是一次寻常的产品上新,但其实是观察蚂蚁集团战略的一个关键节点。在金融业务增长步入平缓期、AI成为所有巨头必争之地的今天,灵光的亮相绝非一时兴起。

它承载着蚂蚁必须回答的两个核心问题:自家的科技成色究竟如何?未来的增长后劲又在哪里?

产品体验:有亮点,但不够惊艳

灵光没放在支付宝里边,而是单独做了个App。这个选择本身,就说明蚂蚁想做一个纯粹的AI入口,不带支付场景的包袱。

产品界面设计得很简洁,核心就是对话框,鼓励用户直接与AI交流。

首批上线的三大核心功能,基本划清了灵光的边界。

“灵光对话”是基础能力,但它不只是简单的文本问答,亮点在于支持3D数字模型、音频、图标等全模态信息输出。如果你用ChatGPT、元宝、豆包等应用,通常它们给出的回答是一大段密密麻麻的文字,对排版有点审美要求的人看着会很头大,而灵光给出的答案自带更精美的排版,有的还会配上图片和图表。

比如你问“中国有哪些名山”,灵光会配上黄山迎客松等图片,还会用表格列出“五岳海拔高度”对比等等。这种多维度的信息呈现,确实比单纯的文字聊天看起来更直观和舒服。

“灵光闪应用”可能是目前最具差异化的功能,它想在移动端实现“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实现“手搓应用”。比如,你说“做一个明天吃什么的应用”,它能生成随机抽签的小程序,帮助选择困难症的你决定明天吃什么菜。这背后的想象空间很大——它试图将应用开发的能力,从程序员手中下放到每个普通用户手中。

“灵光开眼”则是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对准物体、场景或文字,它会实时识别并提供详细信息。比如,识别植物品种、商品品牌型号、建筑风格等,还能解释其特点、用途或相关知识。另外,它还可以进行知识拓展与延伸。比如,你拍摄一道菜,可以获取做法、营养成分。

不过,把灵光放到已经杀成红海的AI应用赛场上看,还是显得保守了些,缺少了惊艳感。

其核心功能中,“灵光对话”虽然注重答案的美观排版,能穿插图片和表格,但就对话交互的流畅性与思维深度而言,与ChatGPT、DeepSeek、Claude等成熟产品相比,体验仍显中规中矩;“灵光开眼”的实物识别与信息延伸功能,在实际使用中的准确性也有提升空间,并未展现出足够差异化的“人无我有”。

最具差异化的“闪应用”是其破局的希望,然而它能否持续捕获大量普通用户,仍需时间检验。一个核心的挑战在于,它所生成的各类应用,在市面上大多能找到已有的、非常成熟的独立应用,后者往往做得更丰富和强大。

目前,“闪应用”最大的卖点在于极致的“个性化”——能按你随口一句话定制。但“个性化”的便利能否撼动用户对“功能化”完备性的依赖,仍然是一个问号。

总的来看,灵光体现了蚂蚁的技术探索,但要从有亮点走向让用户觉得惊艳,它还需要找到更多坚实且普适的立足点。产品摆出来了,背后的战略算计,其实更值得细品。

灵光背后,蚂蚁新的增长叙事

对蚂蚁而言,推出灵光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内外大势驱使下的必答题。

首先,这是一次强化科技标签的举措。过去,“金融”这个标签让蚂蚁风光无限,但也限制了它的想象空间。监管环境的变化和业务增长的放缓,都逼着它必须讲一个新故事。而在这个时代,还有什么比AI更能代表“科技”二字?

何征宇透露,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火给蚂蚁内部带来了兴奋,也带来了紧迫甚至某种程度上的“羞愧”。年后第一天,他们连开三天会,做了战略选择,三月份就在内部组建了一支相对独立的AGI团队。

灵光的发布,特别是展示全模态生成和应用开发能力,是蚂蚁在AI领域的最新落子。它要证明自己的技术底蕴,足够支撑其在AI时代成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这是摆脱标签束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一步。

其次,这是一步关键的生态补位。支付宝作为国民级应用,强在“效率”和“信任”,短板在于“停留”与“延伸”。

我们打开支付宝,大多时候目标很明确:付款、转账、缴费。办完事,基本就退出。这种“强工具、弱内容”的属性,在争夺用户时长的今天,是个明显的短板。虽然支付宝近年来也在加码内容,比如引入短视频,试图提升用户停留时间,但在许多人心里它依然是个“用完即走”的工具。

未来的竞争,不只是流量的竞争,更是用户时间和心智的竞争。从DeepSeek的深度思考走红,到字节跳动的豆包,再到阿里从通义到夸克、千问不断调整AI to C的布局,中国互联网大厂都在押注AI to C入口。但整个行业,至今还没有出现一款日活过亿的AI产品。

眼下,蚂蚁希望建立一个能让用户“待得住”、并能自然延伸到更多服务的场景。灵光的独立App形态,以及它探索的办公、创意、信息获取等场景,或许正为此而生。它试图在支付宝的交易入口之外,再造一个“生产力与认知入口”,这是其生态防御与拓展的长远布局。

第三,这是蚂蚁对未来边界的探索。蚂蚁的未来增长,不能只困在金融赛道上。它必须去探索更广阔的服务空间。但这些新场景,如果直接硬塞进支付宝,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破坏原有的核心体验。

在蚂蚁集团方面看来,在AGI时代必须有一款属于自己的代表产品。可能是AQ、蚂小财,也可能是灵光。他们的目标,是做出一款国民级应用。而AGI目前不管是技术还是市场空间巨大,也充满不确定性,其布局的逻辑就像在沙漠里找水,“一定不会把所有人都派到一个方向上”。

目前看来,灵光成了一个合适的试验田。在这里,蚂蚁可以用较低的成本,通过“闪应用”测试低代码开发的用户需求,通过“开眼”测试信息服务的市场潜力。哪些功能能击中痛点,哪些场景有商业化可能,能在这里得到验证。

所以,灵光看似只是一款产品,实则承载着蚂蚁重塑形象、弥补生态短板、探索未来边界的三重野心。

战略的蓝图已经铺开,但通往未来的路上从来都不平坦。蚂蚁的灵光面前,横着几座不容易迈过的坎。

成功之前还需要迈过三道坎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往往骨感。灵光的征途,从它出发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是一场硬仗,前方至少要跨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外部红海的激烈竞争。当前的AI应用赛道,已经不能用拥挤来形容,巨头与创业公司的产品在功能上正急速趋同。DeepSeek、豆包、Kimi、文心一言等大量AI应用,都在争夺用户入口。

灵光引以为傲的“闪应用”功能,固然新颖,但也面临着用户习惯教育的巨大成本。在众多选择中,用户是否愿意为一个“生成小程序”的需求而专门使用一个App?它必须快速证明,其功能集成带来的便利,能够超越用户在不同App间切换的惯性。否则,容易陷入投入巨大却反响平平的窘境。

第二道坎,是内部体系的协同与博弈。在阿里体系内,AI产品线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与灵光几乎同时推出的“千问”,被阿里视为跟ChatGPT全面竞争的C端AI产品。此前夸克也被阿里视为在AI to C领域的重要布局,定位为AI旗舰应用和智能搜索入口。

现在蚂蚁又推出灵光,三者如何实现清晰的市场定位和用户导流,避免“左右手互搏”和资源内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内部考题。

如果内部都无法理清这场“兄弟竞赛”,那么传递给市场的,只能是混乱和模糊的信号。这考验的,是蚂蚁乃至整个阿里体系高层的战略定力和协调智慧。

第三道坎,是跨越用户习惯的“认知鸿沟”,这是所有新产品都要面对的根本性难题。

灵光的三大功能与全模态输出看似全面,但仔细一想,用户现有的需求已被成熟产品满足:复杂工作可以在电脑上用专业软件,临时查询可以用微信里的AI搜索。用户凭什么要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去下载并使用一个全新的APP?

它如何说服用户,将这些分散在各处的需求,整合到灵光这一个连贯的体验中,并形成高频使用的依赖?从“有产品”到“有人用”,再到“有人爱用”,是灵光必须跨越,却也最难跨越的难题。

在AI这场注定漫长的征途中,蚂蚁亮出了颇具特色的武器,但最残酷的战役才刚刚开始打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