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22日,在北京举办的2025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关注。开幕式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宣布旗下开源鸿蒙与开源欧拉成为首批“毕业”项目———两个贯穿中国开源生态近五年发展轨迹的操作系统领域开源项目,双双迎来“毕业”。紧接其后,新一代“开源+AI”基础设施AtomGit正式上线,两大操作系统底座和一个AI协作平台,在同一个大会上被共同点亮。
坐在台下的企业、产业链伙伴与开发者感到一种稳定感正在形成:中国开源基础设施迈向量产成熟新阶段。
若过去中国软件更多是“追赶者”,那么这一刻,它正在迈入“构建者”的角色。
一场“毕业典礼”透露的产业信号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毕业”并非脱离。依照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开源项目管理体系,“毕业”是开源项目运营孵化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不仅标志着开源项目已通过基金会技术监督委员会(TOC)的严格评审,达到了成熟稳定的标准,更是开源项目在技术、社区和生态等方面高度发展的体现。
基金会在开幕式上强调,毕业项目不仅具备强大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将为全球开发者和用户创造更大价值,对行业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未来,基金会将联合社区各合作伙伴,持续推动项目技术迭代和社区建设,并进一步加大在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产业落地、推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速应用成果转化落地,拓展生态边界,为全球用户和开发者创造更深远的价值。
回顾两大项目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它们的成熟,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据开幕式上公布的数据,开源鸿蒙自2020年9月贡献至基金会以来,大版本已迭代10次,吸引了超过9700名核心代码贡献者,产出超过1.3亿行代码,与500多家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并已有1400多款产品通过社区兼容性测评。这些产品跨越金融、超高清、航天、教育等关键行业,逐步构成一个跨设备、跨场景的智能终端基础体系。
开源欧拉自2019年开源以来,则走出另一条路径。历经12次大版本迭代,开源欧拉汇聚2.3万名代码贡献者、2100多家成员单位,累计服务用户超过550万,在互联网、通信、政务、金融、公共事业和能源等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成为中国行业数智化的首选操作系统之一。
这些历史数字说明:开源鸿蒙和开源欧拉不是突然成熟,而是在过去4到5年里完成了从探索到积累的过程。
正是这些沉淀,让今年的毕业不只是节点,而是中国基础软件首次具备“双底座结构”的象征——一个托起终端智能,一个托起行业智能,构成数字中国最关键的两条主梁。
当开源真正开始创造价值
过去十年,中国开源生态里最明显的变化不是技术突破,而是“谁在用”与“用在哪里”的改变。开源鸿蒙与开源欧拉的价值,更是来自于它们开始在真实行业系统中发挥价值。
以开源鸿蒙为例,它的外界认知起点来自消费设备,手机、家电打开了开源鸿蒙系统最早的toC使用市场。如今,它已悄然进入更广阔的行业场景。
你或许不知道,搭载开源鸿蒙系统的中国微卫星已经在今年升空;地铁里的工控设备、医院的智能药品柜、银行网点遇到的助农服务终端,都已用上了基于开源鸿蒙的系统;甚至在欧洲,开源鸿蒙也通过与Eclipse基金会共建的Oniro项目进入国际开源合作体系。
这些使用场景各不相同,却指向同一件事:开源鸿蒙正在成为跨终端、跨行业、跨生态的“通用语言”。
在数字经济时代,一个系统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它是否能成为通用语言,能否被足够多的参与者使用并扩展。从这个角度看,开源鸿蒙真正建立起的是生态惯性,而生态惯性往往比单一技术更具商业价值。
与开源鸿蒙相比,开源欧拉的价值更隐性,却很坚实。它深度嵌入政务云、通信网络、大型企业系统、电力和能源调度等关键领域。开源欧拉的成功更多是靠长时间稳定承载关键行业的业务需求。这类系统一旦被行业认可,就意味着极高的迁移成本和极强的绑定关系。
开源欧拉的意义正在于此——它让行业第一次拥有了一款由国内生态主导、并且能够支撑大规模生产系统的服务器操作系统,让国产算力、国产软硬件真正有了适配和优化的底座。
更关键的是,两者都不是“单点替代”,而是在真实行业中持续形成规模化、可复制的价值。
工业界有一句朴素判断:能落地、能规模、能长期,就是价值。
开源鸿蒙与开源欧拉双双毕业,恰恰证明了中国开源体系首次具备这样的产业能力。
AI时代的中国技术体系正在成形
如果说开源鸿蒙和开源欧拉解决的是运行底座的问题,那么新一代AtomGit解决的就是生产方式的问题。
传统的软件开发世界里,GitHub是全球开发者协作的事实标准,大模型时代又催生了Hugging Face这样的模型社区。但这两个平台本质上分别托管“代码”和“模型”,并未从工程体系上解决AI落地需要的协同问题。
一个典型的开发工作场景是,开发者多屏开启,不断在GitHub、模型库、数据仓、算力平台之间切换,流程割裂、适配成本高、版本管理复杂,使得AI项目的工程化成本远大于算法成本。
而AI落地需要代码、模型、数据、算力同时协作。新一代AtomGit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种结构性鸿沟。
它的核心优势不是模仿这些已有平台,而是完成传统平台无法完成的整合:代码、模型、数据、国产算力在同一工程流程中被统一组织;国产GPU/NPU的适配能力写入平台层,而非依赖企业自行调试;AI训练、评测、部署可以在一个平台中完成……
它尝试将基础设施、行业模型、开发者生态组织在同一套工程之下,让AI从“原型阶段”真正进入“可交付阶段”。
这种能力对于中国AI商业化而言意义重大——它将研发门槛降低,让模型迭代更快,让行业解决方案更容易交付,让国产算力具备规模化适配的可能。
总结来看,这一场“毕业典礼”并不喧哗,但其背后的力量沉稳而深刻。
开源鸿蒙与开源欧拉的成熟,让国产基础软件第一次具备可托付性;新一代AtomGit的亮相,让中国第一次拥有从研发到落地的AI工程化平台;行业的真实应用案例,说明开源生态已经进入实质性的产业阶段。
可以预见,未来十年,中国技术竞争力不会来自单点突破,而会来自底座的稳固、平台的统一、生态的成熟乃至工程体系的完善。而今年的大会,正是这一体系开始成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