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何容易输给手机游戏
创始人
2025-07-11 19:27:10
0

孩子玩手机游戏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手机游戏成了孩子的精神安慰剂、孤独避难所和娱乐单选项。

在家庭教育的讲座答疑环节,无论城乡或南北,家长们几乎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总是躲在房间里锁起门来玩,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该怎么办?”更令人担忧的是,被游戏困扰的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小。

这一代孩子已是数码原住民,网络游戏不仅是他们放松减压的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社交语言。因此,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玩手机游戏显然是无用的,反而可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那些为了跟孩子抢手机、拔网线而闹得鸡飞狗跳的家庭,实际上陷入了认知误区、监管无力和反向用力的困境。

哪些孩子更容易沉迷手机游戏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家长的反对态度往往适得其反,越反对,孩子越容易沉迷。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不佳、缺乏朋友交流、休闲时间感到寂寞的孩子,或者对生活环境不满意、无法从学习中获得乐趣、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更容易在游戏中寻找价值感。同时,亲子活动少、交流少,或是以批评为主的家庭环境,也会增加孩子沉迷游戏的风险。

家长容易踏入的三个误区

认知误区。许多家长一提到孩子玩网络游戏就皱眉头,却忽视了“超过九成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使业余时间更愉快,近七成学生认为网络游戏能带来幸福生活的能量”这样的客观事实。显然,家长对孩子的游戏权缺乏认知。尽管我国早在1990年就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但公众对儿童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等基本权利的知晓率仍旧很低。中国儿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中小学家长没有听说过“儿童权利”,眼里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完全忽视了“儿童享有休闲、娱乐和玩耍的权利”。

家长可以自问三个问题来反思自己的认知:孩子玩耍(包括玩手机游戏)是他天然的权利,还是他学习好、听话、表现好才能拥有的福利?手机和网络对孩子来说是认识世界、探寻未知、打开视野的工具,还是仅仅是获得感官快乐的玩具?玩手机游戏是你家孩子唯一的快乐来源,还是他诸多快乐之一?仔细梳理完这三个问题后,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玩手机游戏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手机游戏成了孩子的精神安慰剂、孤独避难所和娱乐单选项。

监管误区。主要体现在监管无力。调查发现,父母对孩子越冷漠、控制越严,越容易导致孩子沉迷网络。在监管孩子玩手机游戏之前,家长应先充分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手机游戏的确具有吸引力,大人刷起手机来也常常停不下来。孩子自控力较弱,需要外在的限制和监督,但更需要在给出电子产品前落实“立约”和“赋权”环节。

“立约”应在第一次给孩子手机时就明确:手机的所有权是父母的,孩子只有使用权。一旦使用不当,父母有权收回。有了这条约定,孩子在被限制和监督时就不会感到反感。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沉迷游戏的比例非常低,因为这类家长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愿意信任孩子。他们会和孩子一起商量有关手机使用的家庭公约(尤其在12岁之前),在玩的内容、时间和费用上听取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制订违约受罚条款,共同讨论出一个亲子双方都可以执行的规则。以后遇到分歧时,不用强迫孩子服从大人,而是大家都服从规则。

另一方面,调查还显示,“学习好的学生在玩网络游戏方面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这种“双标”做法让孩子感到不公平,导致成绩不好的孩子在玩游戏时也不理直气壮,一旦有机会玩就不愿放手。

反向用力的误区。孩子被手机游戏捆绑当然令人苦恼,偷用父母账户、巨款打赏女主播等新闻更是让人揪心。然而,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从手机游戏中“拉”出来,用一己之力和一个行业“抢”孩子的注意力,注定会失败。正确的用力方向应该是“挤”——用运动、阅读、家务等丰富、真实、有趣的生活内容把虚拟的游戏空间从孩子的生活中“挤”出去,像农民那样“种上庄稼压住草”,让野草没地方疯长。

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是因为游戏中有整个行业针对人性设计的快乐体验、冒险体验、恐惧体验、审美体验和成就体验,能满足孩子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价值需求。如果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就能获得这些体验,就不那么容易陷入游戏的“陷阱”。因此,那些除了享受游戏快乐还能在学习、运动、阅读、交友、才艺等活动中找到快乐的孩子,才能把玩游戏当作愉悦感之一而不是唯一。

正本固元之道

家长可向中医学习,重视正本固元。孩子身心健康之本是父母相敬相爱、情绪氛围平和、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孩子全面发展之元是天性被接纳、权利被尊重、需求被看见、努力被鼓励和行为被约束。家庭教育要正本固元、巩固根本、培养元神,这样的生命体才能健而有力,家庭功能才能健全平稳。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越高、越关爱孩子,孩子越不会沉迷于网络游戏。

手机不是万恶之源,游戏也不是洪水猛兽。引导孩子对手机游戏拿得起放得下,最难的不是定规则,而是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做到回家三不:手机不上餐桌、不进卫生间、不进卧室。

跟手机“抢”孩子,请从孩子婴儿时期就不让他吸“电子二手烟”开始,从陪伴孩子阅读、运动、畅游自然开始,从不因孩子的成绩对游戏“污名化”开始,帮助孩子玩手机游戏时既有强劲的“油门”(动力),又有灵敏的“刹车”(自控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