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们都应该了解“勇者斗恶龙”的开发故事
创始人
2025-11-19 19:05:21
0

很多开发者在决定开发游戏时,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游戏”——到底是基于自己的爱好,还是基于市场的趋势?这两者要如何取舍和结合?在这几个问题上,或许“勇者斗恶龙”(下文简称“DQ”)这一经典系列的诞生过程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DQ”常常被新玩家们认为是一个过时的RPG系列——但40年来,每当它有了新的动态,仍能让无数玩家为之狂欢,让热爱它的人至今念念不忘。这就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主题,我们希望回顾它的过去,一个基于“纯粹创作热情”的经典作品是如何出现,并获得成功的?

奠基

热情是“DQ”主创堀井雄二的创作起点,也是DQ的起点。

1981年,希望成为漫画家的堀井雄二拜著名漫画家小池一夫为师。早稻田文学系毕业的堀井早已深耕文学,在二人交流创作之时,他们又阴差阳错接触到了电脑程序开发。堀井因一篇名为“用电脑创造新颖情节”的文章而对开发剧情程序产生兴趣。

从最开始先尝试呈现出一些简单的文本,到后面将程序的互动性与剧本结合,用对话选项来推进一部完整的小故事,这便是堀井创作的互动故事原型。

1983年,堀井凭运动游戏《爱·比赛·网球》顺利被Enix招入麾下。在得到丰厚资源以后,他凭借互动故事原型,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AVG(文字冒险游戏)《港口镇连续杀人事件》,一经发售便大获成功。

堀井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了一部“互动漫画”。一切都源于他对叙事形式最本真的探索热情,至今已有无数创作者深受这款游戏的影响。

NES上的《港口镇连续杀人事件》

堀井成功在游戏领域讲述了精彩故事后,开发团队还想做更大的东西。是这种不满足于现状、渴望突破的热情,引领他们发现了新的可能性。

漫画世界

当时,堀井等人体验到了欧美两大热门RPG系列,即“创世纪”“巫术”。

欧美RPG相较于“讲故事”更加在乎“模拟”。“创世纪”模拟了以奇幻科幻为主题的开放世界;“巫术”模拟了奇幻桌游的地牢探索。这些对奇妙世界的模拟令堀井等人感到震撼,他们找到了新的奋斗方向——创造世界。

彼时,Enix正与任天堂合作,开发FC主机上的游戏。堀井等人也决心在FC上打造自己的世界。当时的日本RPG多依附于高价电脑,且操作复杂,画面偏向欧美写实风格,难以吸引年轻玩家。面对这一挑战,团队决定扬长避短:放弃对“模拟真实”的追求,转而用漫画式的写意手法呈现世界。

确立开发方向后,堀井沿用了《港口镇连续杀人事件》的设计思路,以“勇者屠龙”的背景为基础,着眼于世界塑造。堀井用“每人一句话”的方式立住角色人设,并将“锁钥设计”融入对话。每句话要有漫画的生动感,并起到至关重要的进度推进作用。通过大量战斗与生动的对话,了解并深入探索简约的开放世界,这便是堀井之于本作的核心设计理念。

除了堀井之外,共同构成“DQ金三角”的还有担任游戏角色设计的鸟山明、做出音乐创作的椙山浩一。文风、画风、曲风三者结合以后,1986年,《勇者斗恶龙1》(初代“DQ”)就此诞生。

FC上的初代“DQ”,画面十分简约

创作精神,永远传承

然而,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光有出色的开发理念还不够,还需要被市场认识和接纳。“DQ”的成功,正是“好作品”与“好宣发”结合的典范。

一款游戏要有清晰的受众定位。由于初代“DQ”发布的平台为FC,受众群体多为孩子,因此,“王道热血”便是游戏的主打风格。

此外,宣发方式要选对。虽然世界探索很有趣,但这个概念对很多玩家来说是完全未知的——此时,鸟山明的独特画风成了“DQ”的名片。《周刊少年JUMP》的宣传带动了大批年轻读者购买游戏——彼时“龙珠”动画也在电视台播出,鸟山明的特色可以说是给本作的宣传增光添彩。

再次回到游戏本身,初代“DQ”的“好”,在于其过硬的游戏质量,而非仅仅依赖美术包装。

初代“DQ”的销量飞跃其实是滞后的。最开始,一些胆大的玩家决定因宣传买账,探索这一未知的世界。如2022年《艾尔登法环》的探索盛况那样,当时的“DQ”也因世界中埋藏了大量宝藏,令人沉醉。

玩家们口口相传,许多玩家因热闹的讨论而去购买它,凭借玩家之间相互推广,本作的总销量达到了惊人的150万份——当时没有任何一款日本RPG能与它在销量上抗衡。

但只有系列化,才能够为一部作品不停创造活力。随后,Enix又推出了更多“DQ”续作,它们加入了小队系统、航海系统等新颖内容,不断冲击着当时日本玩家们的“爽点”。

时过境迁,“DQ”影响了大批想要开发RPG的创作者们,进而定义了JRPG。在初代“DQ”发售近40年后,当年的玩家已经老去,它也早已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符号。

可爱的史莱姆一直是DQ的“吉祥物”

即便抛开其堪称梦幻的开发者背景,如今照着初代“DQ”奠定的核心设计理念去做游戏,依然能产出不错的独立作品。

这篇故事中的创作经验其实也是共通的——尽管路途艰辛,但成功的创作永远始于真诚的热爱。以此为基石,找到自身的独特表达,便能与受众产生深刻共鸣,超越一个时代的局限。

相关内容